新桥旧桥两相望 乡贤两代报故乡
【资料图】
泉州网6月16日讯(记者 杨泳红)父亲捐款建桥回报家乡,子女遵循父亲遗愿为家乡再捐建新桥。昨日,说起村里的这一善事,晋江市英林镇锦江村村民柯贤懂满是感动和兴奋。几天前,村里为乡贤柯海涵后人捐建的新桥“报恩桥”举行了庆典仪式。该桥与柯海涵于20世纪70年代为家乡捐建的“海涵桥”相邻。两桥共同守望家乡,造福乡里,成为当地一段美谈。
村民走在海涵桥上 (柯茶花 摄)
报恩桥上月刚竣工(柯茶花 摄)
许下三愿报故乡
柯贤懂今年77岁,对乡贤柯海涵的诸多善行和人生经历都有见证或了解。据他介绍,柯海涵1906年出生于锦江村,5岁时接连失去双亲,成为孤儿。在堂亲的照顾下,他得以顺利成长并进入私塾读书。幼时的磨炼和受过的帮助,培育了他感恩的情怀。
就读私塾时,他许下三个愿望:盖一间学校,供贫寒子弟念书;建一座桥,便利村民出行;建一座雨亭,供人避雨休息。
15岁时,他与兄长柯贤姜南渡菲律宾,到异乡打拼生活。23岁时,他回乡娶妻,婚后再渡菲律宾。尽管身处异国他乡,但他时时牢记孩时许下的心愿。
1975年,他开始逐一实现愿望。当年,因中风行动不方便,无法亲自返回家乡,他让香港的侄儿柯孙品代自己回乡协助建立了一座雨亭与一座水泥桥,桥长12.5米、宽3米,取名“海涵桥”。
1984年,他再次让侄儿柯孙品代自己返乡兴建了一所新小学——锦江小学。“他并非富商巨贾,却时时念着家乡人民。”柯贤懂说,捐建学校时,柯海涵手头不够宽裕,便将预备在菲律宾购置房屋的款项捐出,然后一家人租房住。每次有亲朋好友到菲律宾看望,他时常殷切询问家乡人民是否有遇到什么困难,并尽力予以帮助。
“时至今日,他们家族都没有在村里建过任何一套房子。”柯贤懂告诉记者,柯海涵曾表示自己常年在外,如果在故乡建房,一年到头住不了几次,只会占用村里土地,其子女也一直谨遵父亲的意愿。
子承父志再“报恩”
柯海涵于1986年去世,享年八十岁。他与妻子共育有六男二女。在他的言传身教下,子女们也心系家乡。
2022年,他的子女们先是扩建修缮“海涵桥”。同年,得知村里的金东公路南侧村庄由于道路狭窄、路段不平,大型救援车辆无法驶入,村民开车出行也不便利,他们又捐资50万元新建一座桥,并取名“报恩桥”。上个月,该桥顺利竣工。
“父亲常教导我们,故乡是自己的根,不管到了哪里都不能忘记故乡的人民,不能忘记自己的根。”柯海涵的儿子柯孙河表示,父亲一生心系家乡,总想尽己所能为家乡多做些事。他们想继承父亲的遗志,用这座桥来报父亲的恩,也报家乡的恩,因此把它命名为“报恩桥”。
带动乡贤建家乡
柯海涵的精神和事迹,也感动和带动了锦江村不少乡贤回报家乡,柯文化便是其中之一。年幼时,因村里还没有小学,他每次都需要走“海涵桥”到隔壁村的小学念书。随着年龄渐长,他对于此桥的来历十分好奇。从父母口中得知该桥是乡贤柯海涵所捐建后,他很受感动,也在内心暗暗许下心愿,将来一定要学习柯海涵回报家乡。如今事业有成,他也和柯海涵一样,在村里有需要时,总是尽自己所能伸出援手。
访谈结束后,记者来到锦江村锦海路,见到了这两座桥。“报恩桥”是一座石桥,桥面宽且平整,桥的两侧系上了红绸带,在桥的一侧还镌刻着“报恩桥”三字。离此桥数百米处同一河流上的则是“海涵桥”,桥面同样平整,只是相对窄一些。
村民柯阿婆告诉记者,“海涵桥”处原先是一座独木桥,村民过桥时稍有不慎就容易落水,而“报恩桥”此前的桥段较窄且高低不平,车辆难以通行。“感谢热心的乡贤,现在两座桥翻建后,这些问题不复存在,我们的出行更方便也更安全了。”
上一篇:安溪镇顺河社区志愿服务队
下一篇:最后一页
Copyright 2015-2022 太平洋日报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豫ICP备2022016495号-17 联系邮箱:93 96 74 66 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