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档案
李宝山,四川射洪人。历史学学士,艺术学硕士,现为艺术学博士研究生,射洪陈子昂研究会副会长。主要从事红学、四川地方史、古代艺术史论研究。著有《陈子昂传》,编有《关于陈子昂:献诗、论文与年谱》(合编)、《遂宁历史名人年谱》(副主编)、《遂宁风雅》(副主编),点校《元山文选》(合著),并在《红楼梦学刊》《曹雪芹研究》《艺术学研究》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
【资料图】
今年3月,作为四川省重点项目“四川历史名人丛书·传记系列”第二辑中的一本,《陈子昂传》由天地出版社出版。《陈子昂传》以时间为序,再现陈子昂一生两度从军,两度下狱,年仅四十二岁即冤死狱中的人生经历;安人、恤刑、慎兵等政治主张;反对齐梁靡丽风气,提倡“风骨”“兴寄”等诗文理论、创作实践和文学成就。
这本书的作者,是射洪市的90后学者李宝山。
今年4月,李宝山在成都签售《陈子昂传》。
从接触到研究
射洪小伙情系本土先贤
“我初中、高中几年时间都是在金华镇度过的,金华山陈子昂读书台是我闲暇时常去的地方。”李宝山说,游陈子昂读书台,让他在紧张学习之余放松并收获快乐。同时,在读书台这个清幽宁静的地方,李宝山对陈子昂及其诗有了初步了解。
李宝山真正深入研究陈子昂诗歌,始于2016年。那一年,受巴蜀文史研究专家胡传淮先生之邀,23岁的李宝山参与编写《遂宁风雅》一书。为此,他选注了陈子昂与遂宁有关的诗10首,那是他第一次对陈子昂的诗作进行细读、深研。
2017年,射洪市陈子昂研究会成立,李宝山被吸收入会并担任理事,负责收集汇总学术界每年发表的陈子昂研究论文。
2019年,李宝山编写《陈子昂年谱新编》,2020年发表《陈子昂与孙过庭关系新考》,2021年与胡亮合编《关于陈子昂:献诗、论文与年谱》……
在一年年陈子昂资料的搜集编写中,李宝山对这位从家乡走出去的初唐大诗人有了越来越多的了解。
一切似乎顺理成章,2022年3月,李宝山接到了出版社的约稿电话,想让他为“四川历史名人丛书·传记系列”中的《陈子昂传》撰稿。没想太多,李宝山答应下来。
“去年夏天出奇地热,我几乎整个夏天都躲在空调房里写《陈子昂传》,注意力比较集中,对热没有太多的感觉。”李宝山笑着回忆去年那段创作时光,颇有些“山中一日世上一年”的恍如隔世感。
“理解”的达成
让读者和陈子昂跨越千年“交心”
翻开《陈子昂传》,主体共分六章,基本上按照时间顺序讲述了陈子昂的一生。
“这部分的写作过程是很奇妙的:上一周,陈子昂首次出蜀;这一周,陈子昂考中进士;下一周,陈子昂又从军北征……这位一千余年前的古人,就这么真实地闯入我的生活,让我亲历他从生到死的生命历程。”李宝山坦言,自己非常享受这种创作过程中带来的冲击感。
历史上,陈子昂的生平资料极为有限,根据这些碎片化且未必真实的素材,勾勒出陈子昂大致的生平线索不成问题,但要塑造出鲜活可感的陈子昂形象,还略显困难。
下笔之初,李宝山在内心有这样的勾勒:这本传记除了要让读者“了解”陈子昂的生平事迹,又要尽量让他们能对这位先贤多一分“理解”。
跨越时空和历史背景,“理解”难能可贵。
“一方面,对陈子昂所处社会背景,如政治、经济、文化等进行铺叙,介绍其交游情况,从而让读者能更好地体会陈子昂为什么会那样做、那样说;另一方面,通过对基本‘人情’的揣摩,将心比心,尽量发掘出文字材料背后的心理活动,从而让读者能够与陈子昂这位千年前的古人‘交心’。”李宝山这样解释他希望达成的“理解”。
现代著名诗人纪弦先生有一首诗,题目是《与陈子昂同声一哭》。在李宝山看来,“一本优秀的《陈子昂传》应当达到这样的效果:让读者与陈子昂同声一哭。”而他的写作,正是朝着这个方向努力。
深入探寻
陈子昂形象愈加鲜活
被称为“唐诗风骨、海内文宗”的陈子昂,也有不少现当代名家为之立传。不过这些传记作品大都文学性胜过学术性,有些几乎等同于小说。最近的一本学术性传记要追溯到1988年出版、韩理洲先生所作的《陈子昂评传》。
“30多年过去了,陈子昂研究、初唐文史研究又有了许多新进展,我们对陈子昂的认识也有所加深,所以需要一部新的学术性传记。”这也是李宝山下定决定潜心写作《陈子昂传》的初衷。
陈子昂流传于世的诗文并不是很多,生平资料也不太丰富,写作之前,李宝山也曾以为陈子昂研究的创新空间很小,可当真正提笔后他才发现,其实可以开掘的空间“大有可为”。
“比如,陈子昂的政治思想,此前大家都说是‘安人’,这当然没有说错,但我觉得用‘安人’来总结陈子昂政治思想过于表面化。”翻阅大量资料后,李宝山有了新的思考。
“在《陈子昂传》中,我另外提出一条,陈子昂政治思想的总纲,其实可以用他在《谏政理书》中的一句话来概括:‘先本人情而后化之。’也就是说,我们进行政治活动、国家治理的基本依据是什么呢?陈子昂说,是人情,是人性。”李宝山向记者阐释着他的研究想法。在他看来,只要抓住“人情”这个核心,再去看陈子昂的各种政治主张,就会发现陈子昂基本上都是站在最基本的人情、人性角度去考虑问题,从而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先本人情而后化之’——我把这叫做陈子昂政治思想的总纲。它不仅适用于陈子昂那个时代,也适用于我们现在。这样的话,陈子昂的政治思想,也就具有了永恒价值。”李宝山侃侃而谈。
随着《陈子昂传》的深入写作,李宝山发现,那个立在自己面前的“陈子昂形象”越来越清晰、丰富、鲜活。
重塑先贤一生
让陈子昂在读者心中永生
一个夏天的潜心创作,终于,初稿渐成。今年初春,《陈子昂传》与世人见面。
翻阅着面前的成书,李宝山坦言自己在文中有很多创新点,讲了不少前人没有讲过的故事、前人没有谈过的观点。
“比方说因为我是学艺术史的,所以在书中对陈子昂在书画史上的事迹和定位,做了一定的阐述,而这些内容之前的学者就有所忽略。”李宝山说,这些新的内容,是自己多年来对陈子昂开展研究的所得所思,如今装订成册,这对今年30岁的他而言,似乎为自己前30年的人生送上了一份厚礼。
“编写《陈子昂传》,通过文字重塑陈子昂的一生,让我对自己家乡的这位先贤有了更多的了解,对初唐那个时代的政治、社会、文学、艺术等等也有了更多的了解。其次,也是更重要的一点,就是这本书其实是对自我的一个总结。”
李宝山这样解释,他能够写出来的陈子昂形象,受制于他现阶段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所以,他在书中展现的陈子昂形象,反过来也体现出了他自己的人生经历、认知水平、审美趣味等等。
“这也就是钱钟书说的‘他传即自传’。”李宝山笑着说。
《陈子昂传》的面世,于广大读者有着怎样的意义?翻开书最后一段话,这样写着:“本传即将结束,但一切才刚刚开始。通过本传对陈子昂的一生有了基本了解之后,读者朋友们应该重新返回到《陈子昂集》中,再次揣摩陈子昂所写每一篇诗文背后的故事和言外的寄托,从而形成属于每个读者的独特的陈子昂形象。这样,含冤而死的陈子昂,将因在读者心中无数次的重生,得以永生。”
(全媒体记者 何杨)
上一篇:当前观点:父亲捐款建桥回报家乡 子承父志为家乡再捐建新桥
下一篇:最后一页
Copyright 2015-2022 太平洋日报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豫ICP备2022016495号-17 联系邮箱:93 96 74 66 9@qq.com